红网时刻岳阳1月1日讯(记者 欧阳林)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“根”和“魂”,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。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建设“幸福岳阳”、擦亮“幸福底色”的措施之一。
“非物质文化遗产(以下称非遗)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积极开展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’活动,取得积极成效,非遗正逐步进入万千校园,成为学校‘第二课堂’上的‘新网红’。”岳阳市人大代表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汨罗香囊制作技艺”代表性传承人戴芸伊说,岳阳市的“非遗进校园”工作亮点纷呈,如岳阳市区多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落户高校、汨罗市推出了“非遗进校园、楚辞进课堂”的教育项目等,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,发现岳阳市“非遗进校园”在系统开发、深入程度、活动创新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。
为了更好地推进岳阳市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常态化规范化,她提出以下建议。
一是出台“非遗进校园”有关政策,统筹安排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。非遗是传统生活方式的文化延续,让孩子们了解非遗、传承非遗,需久久为功。目前,岳阳市共有9项国家级非遗,36项省级非遗,47项市级非遗,皆为岳阳市文化瑰宝。但岳阳市“非遗进校园”多由学校发起,机构实施。存在仅部分非遗项目进校园、进校园频率较小、效果不佳等问题,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统筹,将“非遗进校园”纳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,让“非遗进校园”形成常态化。
二是编纂“非遗进校园”乡土教材、校本课程等非遗教材。非遗是地域性的、是乡土的,反映了人们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审美情趣、价值观念、精神信仰,根植于乡土的孝亲、仁爱、民本、和合、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。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非遗,根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,建议岳阳市教体局统一编纂岳阳市“非遗进校园”校本教材,或由各县(市)区根据当地非遗项目编纂“非遗进校园”乡土教材、校本课程等非遗教材。
三是将非遗传承人纳入兼职教师体系。非遗的传承主体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该群体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、技艺、技术,并且具有最高水准、代表性、权威性与影响力,是真正掌握非遗核心技艺的群体,更是传授非遗的最好教师。脱离传承人的“非遗进校园”容易流于形式、浮在表面,导致孩子们学的不是“真”非遗。“非遗进校园”应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要师资队伍,其课程设计需传承人、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完成,方能保障该非遗项目的准确性和教育性。建议各校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教师,以此更好地推动“非遗进校园”落实落地。
四是将“非遗进校园”项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。“非遗进校园”需要师资费、课程开发费、材料费等相关费用保障,单靠传承人公益讲授,难以持久。建议将“非遗进校园”项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,对推进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学校、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给予多方支持。
来源:红网时刻